招生热线:400-029-2339 029-85628035 / 85628068  

学生培养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生培养 > 本科生培养

西京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籽连心共融,E起绘民族实践团 新闻稿(二)

发布时间:2025-07-31 浏览量: 作者:

7月22-24日,实践团开启了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探寻之旅,分别拜访、调研、参观、体验了羌族水墨漆艺、苔子茶艺、羌绣、草编等非遗项目,并与多位非遗传承人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沟通。

7月22日在羌族水墨漆传承基地,水墨漆传承人朱红志向实践团成员们详细介绍了水墨漆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独特魅力。从选料、制漆到绘画、打磨,每一道工序都极为考究,凝聚着羌族工匠的智慧与心血。团员们一边认真聆听讲解,一边近距离观察朱红志现场制作水墨漆作品,那细腻的笔触、丰富的色彩搭配,让大家对这门古老的技艺赞叹不已。随后,在朱红志的指导下,团员们还亲自体验了水墨漆的基础绘制,亲身感受其中的乐趣与挑战。

带领实践团成员参观水墨漆工艺品

朱红志老师为实践团成员讲解漆艺制作过程

当日下午实践团来到北川苔子茶文化展示中心,北川苔子茶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唐朝时曾被列为贡茶,现已被纳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北川茶叶产业协会会长、罐罐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牛义贵热情接待了团队成员,详细介绍了北川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罐罐茶在推动当地茶叶产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当地产业的关联有了清晰认识。

牛义贵老师特别结合学生们的专业背景,深入介绍了北川苔子茶的全产业链发展规划、古茶树资源智能化监控监测体系的构建,以及“茶粮间作”、“茶果间作”、“茶药间作”等复合型生态种植模式。除此之外还对苔子茶的现代化茶园进行详细说明:这些茶园广泛部署了自动化传感网络,通过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实时监控茶园环境参数,可精准调控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环境调控设备等,实现科学种植管理。在采摘环节,部分茶园已试点应用自动化采摘辅助设备或探索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分选技术。这也为实践团对茶园进行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团队成员作为自动化专业学生,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积极询问技术细节和系统架构,直观理解了自动化技术在传统农业现代化升级中的关键作用和广阔前景。

成员白渊博表示如果将茶园视为一个复杂的“被控对象”和“信息物理系统”,运用专业知识,在感知层、传输层、决策层和执行层都可进行创新研究,推动传统茶园向“智慧茶园”转型升级,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但也极具社会价值和创新空间的研究领域。

牛义贵老师及其徒弟为实践团介绍苔子茶

之后中心的工作人员指导团员们进行了罐罐茶的制作实践。工作人员耐心演示了将黄豆、绿豆、苦荞、茶叶等食材依次放入小巧的陶罐中,在火塘边细细烘烤,待食材散发出独特香气后加入适量水冲泡的全过程。团员们围在火塘边,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亲手操作,感受着这一过程中的古朴仪式感。随着阵阵浓郁的茶香混合着谷物的清香便弥漫开来,大家品尝着自己参与制作的醇厚香浓又带着些许谷物回甘的罐罐茶,听工作人员讲述罐罐茶在羌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待客的佳品,更是家人围坐交流的纽带,承载着丰富的社交文化和生活智慧。

7月23日实践团一行走进云珍羌绣生活体验馆,开启羌绣文化探寻之旅。在参观过程中,展品陈列、图文资料清晰呈现羌绣起源、发展脉络及不同地区风格差异,让成员们直观触摸这一非遗文化的历史厚度。随后,实践团与羌绣非遗传承人陈云珍老师深度交谈。陈云珍老师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羌绣代表性传承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党的二十大代表,她带领实践团成员回溯羌绣从新石器时代发端的漫长历程,详解其针法精巧细致、色彩鲜艳明快的艺术特色,阐释羊角花象征爱情、石榴寓意团结和谐等图案背后的文化密码,让成员们洞悉羌绣承载的民族情感与价值观念。

交流间,实践团成员们仔细端详各类羌绣作品,从细腻针脚里感受千年传承的温度,深刻体会到制作工艺的复杂与独特韵味。大家围绕羌绣传承现状展开探讨,了解到年轻受众稀缺、市场推广遇阻等困境,纷纷结合电子信息专业知识,就借民族服饰旅拍、直播带货、文创设计等形式拓宽传播渠道,助力羌绣 “破圈”建言献策,希望以青春智慧为这门古老技艺注入新活力 。

陈云珍老师为实践团成员介绍羌绣发展历程

24日实践团前往羌族草竹编研学体验培训中心,在参观过程中,传承人详细介绍了草竹编的历史、原材料的选取以及不同的编织手法,使团员们对这门技艺有了全面的了解。随后,团队成员与草竹编传承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互动,大家积极提问,就草竹编的传承现状、创新发展等问题向传承人请教,通过这次实践,团员们深刻体会到草竹编技艺不仅是羌族人民的一种生存技能,更是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更为残疾人及留守妇女提供了施展能力的空间,每一件草竹编作品都凝结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利用。

当日在前往大禹文化陈列馆之前,团队前往了全国文明村石椅羌寨进行调研。石椅羌寨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羌族民居与周围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了解石椅羌寨在乡村振兴、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等方面的举措和成果。团员们还与当地村民亲切交流,听他们讲述寨子的变迁故事以及在传承和弘扬羌族文化过程中的心得体会。通过此次调研,实践团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石椅羌寨在推动民族文化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探索电子信息技术与民族地区发展相结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最后,实践团前往大禹文化陈列馆,开启了对大禹文化的探寻之旅。陈列馆内通过丰富的文物展品、图文资料、场景复原以及多媒体演示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了大禹的生平事迹、治水功绩以及大禹文化在后世的传承与发展。在参观过程中,大家不时停下脚步,相互交流感受,对大禹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进一步理解了其在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地位。


实践心得:

西京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籽连心共融,E 起绘民族”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长荆佳彤表示:“北川羌族自治县的羌族文化博大精深,而这里的抗震救灾精神和重生力量更让我们深受震撼和启发。尤其是在参加了行走的思政课堂见面会,深入接触了羌族水墨漆、苔子茶、羌绣、草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了石椅羌寨,还有探寻大禹文化之后,我们被这些文化的魅力和传承人的坚守所打动。作为电子信息学院的学生,我们希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不仅探索将自动化专业知识与羌族文化相结合的方式,更希望能为传承和弘扬抗震精神、大禹精神贡献我们的青春力量。”

西京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籽连心共融,E 起绘民族”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北川羌族自治县开展实践调研活动,不仅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入了解了羌族文化和抗震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感,更通过参加思政课堂见面会、汶川地震纪念馆、调研石椅羌寨变迁,深刻体会到了团结与坚韧的力量,为后续探索自动化及人工智能技术与民族文化、红色精神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信在实践团的努力以及各方的支持下,能够为北川羌族自治县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活力,推动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互鉴,在共融中发展。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京路1号

Copyright © 2020 Xijing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050027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