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西京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籽连心共融,E 起绘民族”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正式开展为期 5 天的实践调研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深入了解北川羌族自治县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探索电子信息技术与民族文化融合的路径,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共融。

西京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师生在中共北川羌族自治县委员会党校集结
北川羌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有着深厚的羌族文化底蕴。同时,这里也承载着特殊的历史记忆,2008年的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沉重创伤,如今的北川在重生中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羌族文化,让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当地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各领域的创新提供了可能,将其与民族文化相结合,有望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电子信息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此次组织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北川羌族自治县,正是希望充分发挥学院的专业优势,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7月21日,实践团参加了由共青团北川羌族自治县委、中共北川羌族自治县委党校联合举办的行走的思政课堂﹣北川驿站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见面会(第二期)。在见面会上,来自不同高校的实践团队齐聚一堂。北川羌族自治县共青团团委书记刘元元向参会高校详细介绍了北川县的实际情况,包括当地的地理风貌、人口结构、经济发展状况等,同时展示了北川县在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让各高校实践团对北川有了全面且深入的认识。


参加行走的思政课堂﹣北川驿站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见面会(第二期)
此外,羌族非遗文化传承人们也出席了此次见面会,他们对各高校实践团表示热烈欢迎,希望通过实践团的到来,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羌族非遗文化,助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北川非遗传承人发言
会上,电子信息学院 “籽连心共融,E 起绘民族” 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带队教师李瑶进行发言,她为在场嘉宾及高校团队介绍实践团队所参与过的少数民族文化调研及此行的目的和意义,即深入调研北川羌族少数民族文化,探索电子信息技术与民族文化融合的途径,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此次见面会不仅让实践团成员们拓宽了视野,结识了志同道合的伙伴,更为后续活动的开展明确了方向,为跨团队合作、共同助力北川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带队教师李瑶发言
见面会后,实践团开启到达北川第一站行程。团队首先前往“5・12”汶川地震纪念馆,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团员们通过大量的图片、文字、实物展品以及多媒体影像,详细了解“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的惨烈情景、抗震救灾的英勇事迹以及灾后重建的艰辛历程。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大家不时驻足凝视,神情凝重,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让团员们深刻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强,以及在灾难面前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


实践团在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参观
离开“5・12”汶川地震纪念馆后,实践团成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老县城遗址参观。曾经的家园如今虽已成为遗址,但每一处断壁残垣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团员们沿着遗址内的道路缓缓前行,认真观看遗址旁的说明介绍,感受着这座城市在灾难后的沉寂与重生的希望。在遗址内的纪念广场,实践团成员们整齐列队,向地震中遇难的同胞敬献鲜花,全体成员低头默哀,以此表达深切的缅怀之情。
实践的前半程活动,电子信息学院实践团成员表示走在地震遗址与老县城里,残垣断壁静静立在那里,曾经的家园成了永恒的纪念。倒塌的教学楼、扭曲的钢筋,无声诉说着灾难的残酷,脚步都不自觉放轻,心里满是沉重与敬畏。这次实践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一场双向的“收获”。我们在这里读懂了坚韧、学会了扎根、触摸了传承,更明白了青年一代肩上的责任——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踩大地,把个人的成长融入这片土地的脉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