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热线:400-029-2339 029-85628035 / 85628068  

科研动态旧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动态旧 > 正文

“铸魂·砺剑·守心”

——核能工程专业研究生外出研学并参加陕西省核学会青年论坛
发布时间:2025-11-13 浏览量: 作者:李伟

近日,2025级核能工程专业研究生校内专业课程已近尾声,为深化对核能事业多维内涵的理解,陕西省可控中子源工程中心组织学生分别赴西北工业大学军工素质教育实践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核能小镇和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进行参观学习,开展了一场贯穿“精神锻造、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的深度研学之旅。此外,2025年11月8-9日,中心3位教师和5位核能工程专业的同学参与了陕西省核学会青年论坛。李伟老师作了分会报告,同学们对核能领域的前沿发展充满热情、求知若渴。此行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跨越,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为同学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勾勒出更为立体和坚韧的轮廓。

站:西安交通大学核能小镇——砺“创新驱动”之剑。

西安交通大学核能小镇位于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内,是交大核能与热能工程研究所的重要实践与科研基地。在核能小镇,同学们置身于世界先进的核能技术研发与模拟环境之中。从“华龙一号”的数字化样机到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的创新设计,从虚拟仿真实验室到先进的燃料循环研究,同学们亲眼见证了核能技术与数字技术、新材料技术的深度融合。这极大地拓展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前沿的工程实践紧密连接。同学们认识到,未来核能的发展,核心在于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双轮驱动,这要求从事核科学的研究者们必须具备跨界整合能力与颠覆性创新思维,勇于挑战关键技术瓶颈,为核能的安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


站:西北工业大学军工素质教育实践中心——铸“国之重器”之魂。

中心由室外展场和室内展馆组成。室外展场为“三航”整机展区,面积约4万平方米,展示代表性“三航”装备,如“歼-6甲”型截击机、“轰-6”型中程战略轰炸机、“初教-6”型教练机等,它们有的是曾经翱翔天际、立下赫赫战功的退役战机,有的是凝聚着科研人员心血、代表着先进技术的试验机型。踏入基地,浓厚的军工文化与报国传统深深震撼了同学们。从航空航天的发展史诗到国防科技的艰辛突破,大家深刻体会到,任何一项大国工程的背后,都是严谨的作风、绝对的忠诚与无私的奉献。核能工程绝非单纯的技术课题,它更是关乎国家能源安全与战略竞争力的“国之重器”。作为未来的核能工程师,同学们不仅需要精进技艺,更需筑牢“核铸基石,能报家国”的精神丰碑,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

第三站: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守“科技向善”之心。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国第一个集文物保护、档案保护和影像资料保护于一体的文、理、工渗透型专业研究机构。以材料物理与化学为基础,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土壤学、环境地理等多学科交叉的内在联系凝炼科学问题,开展文物病害形成机理、修复与保护工艺中物质间相互作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间的关联性等应用基础研究。

中心晁小练副主任、工程师李强与学生师瑛为同学们进行了详细的展示与讲解,同时李伟副教授为大家介绍了核科学与技术在考古、文保领域的应用与研究。当了解到核技术被精妙地应用于文物断代、成分分析乃至脆弱文物的加固保护时,同学们感受到了强烈的认知冲击。这让同学们深刻反思科技的终极使命。核能,既能释放巨大的能量,也能以最精微的方式守护人类文明的瑰宝。未来的核科技创新,应当时刻秉持“科技向善”的伦理准则,主动探索核技术在医疗、农业、环保、文化遗产等更广阔民用领域的应用,让核科技在服务人类美好生活的进程中展现其温暖而强大的力量。

此次研学,同学们完成了从“精神高地”到“技术前沿”再到“人文深处”的思想闭环。收获了知识,更重塑了认知。

展望未来,望同学们将把此次研学的丰厚收获内化为前进的动力。你们不仅是未来的工程师,更是国家安全的守护者、清洁能源的开拓者与科技伦理的践行者。希望同学们努力成为兼具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与人文温度的新一代核能人,为我国乃至全球的核能事业书写安全、创新、绿色的新篇章。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京路1号

Copyright © 2020 Xijing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050027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