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是点燃灵魂的火种;创新的真谛,是扎根实践的探索。当电子信息技术以燎原之势重塑时代肌理,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锐度的创新人才,成为亟待破解的时代命题。本年度,电子信息学院以学科竞赛为“试金石”与“练兵场”,坚守“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育人初心,将竞赛工作内化为人才培养的核心链路。在学院党委的掌舵领航与师生同心的砥砺奋进中,我们不仅在赛场摘金夺银,实现获奖数量与等级的双重跨越,更完成了一场从“育人大计”到“成才实效”的闭环实践,书写了一段“铸剑于寒窗、砺锋于赛场、耀华章于时代”的育人篇章。回望征途,是为了校准航向;总结得失,是为了更踏实地前行。
一、谋篇布局:以体系为基,筑就竞赛育人“四梁八柱”
学科竞赛的硕果,从不是偶然的灵光乍现,而是体系化培育的必然结果。为破解以往竞赛工作“散兵游勇”“各自为战”的困局,学院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正式成立“学科竞赛委员会”,将竞赛工作纳入学院发展的整体蓝图。这一举措并非简单的机构增设,而是对育人资源的系统性重构——由分管教学的辛督强副院长挂帅出征,以行政权威保障决策高效;为每项赛事配备“双师型”指导团队,既含深耕学术的教授,亦有深谙赛场的实战专家,形成“学术引领+技术支撑”的双轮驱动。
学院的支持,更渗透在竞赛全周期的每一个毛细血管。从创意萌发阶段的“创新孵化营”,到技术攻坚时期的“导师一对一”,再到赛前冲刺阶段的“模拟答辩场”,我们构建了“孵化—培育—冲刺—复盘”的完整闭环。这种支持,不是“大水漫灌”的粗放投入,而是“精准滴灌”的靶向赋能:为嵌入式竞赛团队协调专用实验室,为创新大赛项目对接企业资源,为化学实验竞赛小组争取国家级实验平台使用权。当制度的“四梁八柱”稳固搭建,竞赛育人便有了坚实的根基。
二、精耕细作:以匠心为刃,锤炼创新团队“硬核实力”
如果说体系是“铸剑之模”,那么匠心培育便是“砺锋之石”。在竞赛育人的链条中,学院拒绝“大水漫灌”的选拔模式,摒弃“浅尝辄止”的训练方式,以“精雕细琢”的态度打磨每一支团队、每一个项目。
(一)精准选拔:因材施鉴,觅得“璞玉之材”
我们构建了“广泛海选+重点邀请+导师推荐”的三轮遴选机制,这一机制的核心,不仅是筛选“有成果”的项目,更是发掘“有潜力”的人才。院内初赛中,我们看重创意的独特性;项目计划书盲审时,我们聚焦逻辑的严谨性;现场答辩环节,我们更关注团队成员的协作默契与抗压能力。有别于“唯分数论”的评判标准,我们更青睐那些在技术瓶颈前不气馁、在意见分歧时能包容的“潜力股”——因为我们深知,赛场之上,比技术更重要的是韧性,比成果更珍贵的是品格。通过这样的选拔,一批“根正苗红”的种子选手脱颖而出,为后续培育埋下希望的伏笔。




(二)系统培训:淬火成钢,锻造“锋利之刃”
选拔不是终点,而是培育的起点。指导老师们为每支团队量身定制“成长路线图”:针对理论薄弱的学生,开设“竞赛核心知识点精讲”课程;针对实践不足的团队,组织“企业实地研学”活动;针对答辩紧张的选手,开展“压力模拟答辩”训练。训练中,我们以“国家级赛事标准”为标尺,对项目方案反复打磨——某嵌入式竞赛团队的算法,在导师指导下修改近30版;某创新大赛的演示视频,历经十余次重拍才达到“秒级呈现核心亮点”的要求。这种“吹毛求疵”的训练,不是对学生的苛责,而是对“工匠精神”的传承——让学生明白,创新从来不是“差不多就行”,而是“精益求精”。




(三)陪伴指导:薪火相传,凝聚“奋进之力”
竞赛的深夜,实验室的灯光总是亮着——那是指导老师与学生并肩作战的身影。有的老师放弃周末休息,为团队梳理技术难点;有的老师深夜在线,回复学生的疑问;有的老师亲自示范答辩礼仪,纠正每一个细节。这种陪伴,早已超越了“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成为一种精神的传承。当某团队因实验失败而沮丧时,导师一句“失败不是终点,而是找到错误的起点”让他们重拾信心;当某项目在决赛前遭遇突发状况时,指导老师带领团队通宵调整方案,用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正是这种“教学相长”的陪伴,让知识得以传递,更让精神得以延续。
三、硕果盈枝:以成长为核,书写育人实效“高光华章”
汗水浇灌的种子,终将绽放出绚丽的花朵。本年度,我院学子在各类赛事中捷报频传,用成绩证明了实力,更用成长诠释了竞赛育人的真谛。
(一)成绩斐然:量质齐升,彰显硬核实力
在被誉为“大学生创新竞技场”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我院斩获省级银奖5项、铜奖8项;在“西门子杯”智能制造挑战赛中,2项作品摘得省级一等奖,4项获二等奖,彰显了我院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教学成效;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中,我院首次跻身国家级奖项行列,斩获二等奖1项,实现了该赛事的历史性突破;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中,1项获国家级三等奖,9项获省级奖项,展现了电子信息专业的扎实功底;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中,2项作品获国家级三等奖,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国家级三等奖2项、省级三等奖5项,为我院在机器人领域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师生同心的奋斗,更是学院育人体系的成效。
经统计,2025年电子信息学院本科学科竞赛共获国家级奖项26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项、国家级二等奖9项、国家级三等奖15项、国家级优秀奖1项;省级奖项共计129项,其中省级一等奖6项、省级二等奖42项、省级三等奖79项、省级优秀奖2项。与2024年相比,国家级获奖总数增长了62.5%、省级获奖总数增长了19.44%。




(二)超越奖牌:全面成长,塑造时代新人
比奖牌更珍贵的,是学生们的“内核成长”。某创新大赛团队负责人坦言:“从最初的创意萌发,到与跨专业队友的协作,再到面对评委质疑时的从容回应,我收获的不仅是技术,更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的确,在竞赛中,学生们学会了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为系统的解决方案,掌握了在压力下高效决策的方法,懂得了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身优势、包容他人不足。有学生在赛后总结中写道:“以前觉得‘创新’是遥不可及的词汇,现在明白,创新就是把课本知识用到实际问题中,就是在一次次失败后再试一次的勇气。”这种从“知识学习者”到“创新实践者”的转变,正是竞赛育人的核心目标,也是比奖牌更耀眼的“育人成果”。
四、继往开来:以初心为舵,绘制未来发展“新蓝图”
站在新的起点,我们既为成绩欣喜,更清醒地认识到不足:竞赛成果向日常教学的转化力度尚显不足,部分优秀项目的核心知识点未能及时融入课程体系;低年级学生的参与度有待提升,“人才梯队”建设仍需加强;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交叉领域,项目储备还不够丰富,难以完全适应技术发展的新趋势。这些问题,既是我们需要改进的方向,也是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
面向未来,学院将以问题为导向,精准发力:一是深化“赛教融合”,建立“优秀竞赛项目—课程案例—毕业设计”的转化机制,让竞赛成果反哺日常教学,让更多学生受益;二是构建“梯队培养”体系,启动“新生创新启航计划”,通过“学长带学弟”“导师进班级”等方式,从大一开始挖掘和培育创新人才,形成“低年级启蒙、中年级培育、高年级冲刺”的人才链条;三是拓展“交叉前沿”领域,主动对接产业需求,与企业共建“新兴技术竞赛实验室”,聚焦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方向,培育更多具有前瞻性的优秀项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本年度的辉煌已成过往,但竞赛育人的初心从未改变。未来,电子信息学院将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在培育创新人才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我们坚信,只要坚守初心、精益求精,定能让更多学子在竞赛的舞台上锤炼本领、绽放光彩,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书写更加璀璨的
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