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清风拂面。7月14日,西京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延安新青年”和“青电筑梦”社会实践团的同学们整理行装,踏着晨光开启了第二天的红色研学之旅。带着对革命历史的深切敬畏,他们将继续深入红色遗迹,追寻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足迹,在鲜活的史实与厚重的精神传承中,体悟跨越时空的信仰力量,让青春在历史的洗礼中汲取前行动能,书写新时代青年对“延安精神”的传承与践行。

图一:西京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师生来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
在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西京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学生代表马易明以《红星闪耀》为主题的庄严宣讲,生动讲述刘志丹领导渭华起义、提出“三色论”创建红二十六军,谢子长组织清涧起义、率陕甘游击队创建革命根据地以及习仲勋参与陕甘边区土地革命与反“围剿”等英雄事迹。

图二:西京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学生马易明以《红星闪耀》为题开展宣讲
宣讲结束后,西京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师生走进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这座位于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与陕西廉政教育基地,锈迹斑斑的步枪、泛黄的文献等实物,静静诉说着西北革命的壮阔史诗。在讲解员引导下,师生们循着历史脉络,重温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从初创到壮大的历程,深切感悟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创建西北首个山区革命根据地的艰辛与信念。
“触摸文物,就是触摸历史的温度;聆听故事,就是传承精神的密码。”张瑜老师勉励道,这些红色记忆是“大思政课”的生动教材,更应成为青年奋斗的精神坐标。

图三:讲解员老师正为来自五所学校的师生们详细讲解照金纪念馆的历史事迹
午后,在洛川会议纪念馆,西京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的师生们沿着展厅缓步前行。

图四:西京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师生来到了洛川会议纪念馆
在玻璃展柜里,一份泛黄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油印件字迹清晰,讲解员指着文件上的批注介绍:“这是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时形成的重要文献,确立了全面抗战路线。”学生们俯身细看,有人拿出笔记本记录关键时间节点,有人用手机拍下文件内容,不时低声交流着对“动员全民族力量抗战”的理解。院子里的老槐树据说是当年会议期间栽种的,树干粗壮挺拔,师生们在树下驻足,听讲解员老师讲起当年参会人员在树下讨论时局的故事,阳光穿过枝叶落在大家脸上,安静而肃穆。她的声音仿佛穿越时空,将师生们带入了历史的关键时刻,心灵得到了深刻的洗礼。

图五:实践团师生们在洛川会议纪念馆参观学习
离开洛川,车行至直罗镇战役烈士纪念馆时,已近下午。纪念馆广场上,“直罗镇战役烈士纪念碑”庄严肃穆,师生们自发整理衣装,向纪念碑三鞠躬。展厅内,一张张黑白照片记录着1935年那场决定性战役的场景:战士们用过的步枪枪管上还留着弹痕,锈迹斑斑的军用水壶仿佛还能倒出当年的寒风。“这场战役歼灭国民党军1个师又1个团,为党中央把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讲解员指着战役地图,讲述着红军如何在地形复杂的山区设伏。学生王江涛看着展柜里一位19岁烈士的遗物——一块写着“为人民解放”的手帕,轻声对身边同学说:“和我们差不多的年纪,他却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安稳。”正是先辈们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恰似一盏永不熄灭的火炬,穿越岁月风尘,始终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图六:西京学子走进直罗镇战役纪念馆
随后开展的“上兵伐谋”沙盘制作活动中,团队成员们的热情与智慧被充分激发。大家凝心聚力、分工协作,如同运筹帷幄的指挥者,细致雕琢每一处细节,一个个生动逼真的沙盘模型渐次呈现。这些模型不仅浓缩了革命历史的关键场景,更凝聚着团队协作的力量。活动的圆满结束,为当日行程画上了圆满句点,也为此次实践之旅增添了一抹亮色,成为大家心中难忘的记忆。

图七:西京学子们全身心投入“上兵伐谋”沙盘制作活动
在返程的车里,有人翻看着手机里的照片,有人在笔记本上写下感悟。“比起课本上的文字,亲眼看到这些实物、站在发生过历史的地方,感觉完全不一样。”学生王民奥的话引来不少人点头,车厢里的讨论声渐渐热闹起来,话题从战役细节延伸到当下的学习生活,阳光透过车窗,映着一张张若有所思的年轻脸庞。